随着经济建设逐年迈上新台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南开区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实现新突破,切实让南开人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十一五”期间,南开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经费总额从2006年的3.0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6.62亿元,教育事业实现了优先发展。2010年,在对区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南开区被评为天津市教育工作先进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日益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优质教育建设成效显著,被授予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县等荣誉称号。培养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全国优秀班主任1名、市级优秀教师47名、市级优秀班主任26名,20人入选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4所学校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以项目建设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管理模式,在2009年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中,南开区以“优质教育行动计划”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十一五”期间,南开区在创新驱动下加快发展科技事业和科技产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加速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009年,全区科技产业总收入321.8亿元,比2005年增长2.49倍,年均增长36.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60.7亿元,比2005年增长2.06倍,年均增长32.3%。在创新驱动下,全区发明创造活动日趋活跃,“十一五”累计申请专利15082件,授权专利5999件,比“十五”分别增长120%、57%;申请量居全市各区县第一。全区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全区党政机关内网平台,建成一批服务经济、市民和社会的数据库,建成政务信息公开、数字化城管、学习型数字社区等一批应用系统和信息工程,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至2009年,南开区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已经连续8年位居全市区县第一,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突出显现。
“十一五”期间,南开区在加大卫生投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固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在全国率先实现辖区整建制建成“国医堂”,成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工作,应用信息技术更新监督手段、打破传统监督模式,卫生综合执法监督荣获国家级嘉奖;率先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运用集医院管理系统、医保管理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的“三网合一”网络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整合。街域间的医疗服务能力逐渐均衡,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创建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偿提供、居民免费享受的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十一五”期间,南开区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取得显著成就。先后举办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和谐南开”艺术节等市级品牌文化活动16次,举办“南开之夏”、“飞雪迎春”等区级品牌文化活动52次以上,参与群众近306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31%。在全国、全市的各类赛事和展演活动中共计获奖达386个,连续12年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形成北部以民俗文化旅游商贸区、南部以都市旅游商贸区为核心,“老城津韵”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区域旅游产业格局。建成文庙、格格府等13个特色博物馆,建成C92创意产业集聚区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完成百年古建筑群修缮工程,打造天津庄王府特色景区。新增国家“A”级景区3处,古文化街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妈祖祭奠·天津皇会”、“泥塑·天津泥人张”、“风筝制作技艺·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被文化部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蔡氏贡掸”、“刘海空竹”、“名流茶馆传统民俗文化空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