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津南区葛沽镇目前最大的还迁小区——泽水园,28座银白色的大楼已进住了1137户、2900多名村民。走进冯玉珂老人的家,他正和邻居们聊天。冯大爷笑着说,现在外面降温了,但屋里很暖和还干净,再也不用烧煤炉子了,现在全家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如果不是示范镇建设,哪会有现在的舒心生活。
作为本市第二批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葛沽镇全面加快示范镇建设,今年有10个村实施土地整合,累计达到13个村;在35万平方米农民还迁楼投入使用的基础上,今年新开工还迁楼100万平方米,年底20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主体封顶,可满足17个村群众的还迁。土地整合村实行了养老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100%。安排了7900多名农民就业。今后几年间,葛沽镇25个村将全部完成还迁,近4万农民将全部变成居民。
初冬,葛沽镇街道两旁的草坪仍是一片翠绿。示范镇区,新建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教育卫生设施已投入使用。走进三合小学,两栋四层楼的教学楼开设了四轨制24个教学班,1000多名孩子们正在教室里认真听课。镇负责人介绍,这些配套措施主要是为了方便还迁农民生活,看病、孩子上学不出镇区。目前,正在规划兴建一个5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还迁村民将来均可在这里读书娱乐、接受就业培训等。在镇区西部一栋白色建筑的外墙上,国际奥委会前执委何振梁书写的“葛沽体育馆”五个大字格外醒目,可容纳3500人的大型综合性体育馆,已成为天津男篮主场地。在体育馆右侧是四星级标准的天滨利园大酒店。镇负责人介绍,葛沽镇是篮球之乡,未来葛沽镇区人口将达到12万人,建体育馆是在让全镇居民欣赏高规格的大型体育比赛的同时,也给居民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场所。一条堪称“葛沽滨江道”的商业步行街——金街正在加快建设。项目负责人介绍,整条街占地151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分为美食区、淘宝区、品牌区,全部工程预计到2011年5月竣工,将成为葛沽镇商业聚集区和示范镇重要的配套设施。
在镇区西南部,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内一座20层、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创意中心大楼拔地而起,内部配有行政服务中心、商务中心、会议中心、银行等,这里将成为创意产业和企业总部基地。年初,天津乾元物流公司把总部从外地迁到了这里,租了一层楼。总经理边宝臣告诉记者,大楼配套服务好,税收等政策优惠,同时,离公司业务基地近,与客户沟通更便捷。今年,公司税收预计可超过1200万元。葛沽镇负责人介绍,葛沽是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镇,享受“先行先试”的政策。2008年6月3日,市政府批准在葛沽镇兴建天津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葛沽,帮助制定发展战略。经过科学论证和认真考察,镇里决定依托滨海新区,发展楼宇经济,用最少的土地换取最多的税收。良好的办公环境、滨海新区的政策、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了798家总部和创意企业入驻,注册资本40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税收1亿元。
借滨海新区之势加快葛沽镇发展,就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与滨海新区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滨海新区空港汽车产业发展良好,但土地资源受到制约,而葛沽镇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可以承接大规模的汽车城建设。经过与中国进口汽车贸易总公司洽谈,双方决定投资50亿元兴建天津滨海国际汽车园区,今年底开工建设,2011年8月首批4S店主体完工,10月份竣工,3年内将建成环渤海地区最大规模的集汽车销售、综合服务、娱乐运动为一体的大型汽车商贸园区。
葛沽镇是历史上著名的华北“八大古镇”之一,海河南岸上的一颗明珠,历史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葛沽天后宫是一个独特的民俗文化景点,每年正月十六举办的宝辇花会已成为葛沽镇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与杨柳青石家大院齐名的华北第二大民宅——郑家大院。为更好地弘扬这些民俗文化,恢复珍贵的历史遗迹,葛沽镇规划兴建葛沽民俗文化园,对约200亩起步区内现存部分历史文化遗址修旧如旧,恢复部分历史商铺名号,形成海河下游民俗文化旅游景点。
葛沽镇与滨海新区塘沽相连,天津大道横贯镇区,距离市区20公里,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城双港,相向拓展”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节点。近年来,该镇全面加快文明富裕新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10月,实现财政收入6.99亿元,同比增长102.8%,全年将完成8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保持津南区第一。全镇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5120元提高到去年的11914元。为合理均衡发展,葛沽镇自北向南已规划了“一区三带”,一区是商贸宜居区;三带为现代工业与物流发展带、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带和城镇经济增长带。
海河,在葛沽镇段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一路向东,全面融入滨海新区。葛沽镇正在成为海河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