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西青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对西青工作提出的“走在前列、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要求,围绕“中国北方电子信息、汽车与科教研发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生态宜居城区”的规划定位,加快实施“一三六五”的总体工作要求和基本工作思路,落实“实现三年倍增,造福西青人民”的奋斗目标,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区呈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大提速、质量大提升
在增速上,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25%、27%和65.5%,高于全市的平均增速。在增量上,预计到今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9亿元、财政收入110.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7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1倍、3.3倍和12.5倍,经济总量连跨两个百亿元台阶,财政收入跨过百亿元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跨过万元台阶,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在质量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2个百分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比“十五”时期提高2个百分点;在“十五”末以29172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量、8127吨的化学需氧量创造123.57亿元的经济总量的情况下,发展到以9720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量、3297吨的化学需氧量创造了379亿元的经济总量;同时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62%,节能减排水平在全市领先。
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
实施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共建设各类项目1508个,累计完成投资1275.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5倍和10.4倍。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全区的产业体系正在走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
一次产业不断优化。设施农业规模更大,面积达到8.66万亩,比“十五”期间增加54.7%,基本建成张家窝现代农业园区、大寺食用菌基地、梨园头花卉基地等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更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由9家增加到21家,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由11家增加到86家。农业综合效益更优,有机蔬菜、花卉、食用菌、水产、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分别比“十五”期间提高91.4%和56.9%。
二次产业优势凸显。在工业结构上,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占到了工业比重的40%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有污染、能耗高的产业比重由32%下降到11%。在产业规模上,工业产值迈上千亿元台阶,比“十五”末增长237.8%;规模以上企业由524家增加到950家,亿元以上企业由141家增加到200家。在科技水平上,累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697个,投入技改资金189.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9.3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25%,比“十五”末提高了8.2个百分点。在产业布局上,成功申报并获批了三个市级示范工业园区,形成了西青开发区、市级示范工业园、街镇工业园区竞相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三产业势头良好。建设了津兰国际商贸中心、红旗农贸市场、凌奥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引进了日本永旺、天物化轻公司、普洛斯物流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打造了杨柳青大院文化区、霍元甲纪念馆、天津玉佛禅寺等一批新景点,有力地促进了总部经济、创意产业、服务外包、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由“十五”末的32%增加到35%以上。
大开放、大改革
在对外开放上,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效果更加显著。五年累计外资到位额21.6亿美元,是“十五”的3.2倍,年均增长29%;内资到位额549亿元,是“十五”的8.3倍,年均增长52.4%。在深化改革上,制定出台了鼓励招商引资、支持技术创新、扶持设施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了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和西青开发区担保公司,组建了新的城投公司,尝试了财团融资、BT融资等新的项目建设融资形式;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了行政许可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
城乡面貌大变化、整体环境大改观
确定了“一城、一区、三镇、四廊”的总体空间布局,实现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全覆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有力推进了生态宜居城区建设。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五路五河”的改造,新建了赛达大道,基本形成了全区范围内的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了全区污水主干管网全覆盖;新建了大寺污水处理厂,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0%。
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连续三年累计奋战600天,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整治市容环境活动,先后实施了灯光夜景工程、容貌提升工程和增绿扩绿工程,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5%,林木覆盖率达到20.3%,分别比“十五”末提高4个和5个百分点。九个街镇中有6个镇成为国家级卫生镇,7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镇,129个村成为市级卫生村,全区通过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区的技术评估。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建村民住宅586万平米,是“十五”期间的5倍,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平方米,全区农村城市化率由55%提高到69%。制定实施了古镇的保护性开发规划,正在打造全市独有的古香古色、古姿古韵、古今交融的古镇古貌。
社会各项事业大进步、人民群众生活大改善
全区把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近两年达到了12%以上的增幅,收入水平始终位于全市前列。群众的就业渠道、收入来源不断拓宽,正在由单一性收入向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综合性收入转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补贴等惠民政策,并实现了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的对接;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村干部补贴制度,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实现了农村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持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并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每年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用于民计民生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五年累计达到5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倍。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网入户工程,解决了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全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两次捧得了中央综治委颁发的“长安杯”。
各级干部工作作风大转变、执政能力大提高
坚持每年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大比武”活动,激发了各级干部比学先进、竞相发展的创业激情;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了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形成了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坚持落实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立了目标责任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了职责清晰、奖惩分明的责任链;坚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坚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干部树立了廉政勤政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时期,西青走出了一条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具有西青特点的发展路子,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工作中自觉与中央和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好又快,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牢牢把握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二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深化发展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发展活力。三是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以市委提出的“走在前列、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要求来组织推动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四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从群众利益出发,使各项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汇聚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五是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创造了不畏困难、敢打敢拼的西青精神,争创一流、全市领先的西青速度和质量过硬、成果显著的西青效益。六是始终坚持团结协作,形成了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