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工作委员会命名了121个全国学习型街道示范单位,和平区南市街榜上有名。
南市街辖区面积1.217平方公里,居民2.4万户、5.6万人,是由老南市成片危陋平房改造而成的新型高档社区集中的街道。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南市街围绕街道工作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挥社区教育优势,逐步提高了街道社区的文明程度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知识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
在开展学习型街道创建活动中,南市街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每个党组织都认真履行组织党员学习的责任。街道领导班子从加强自身学习抓起,通过进一步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丰富内容,突出重点,创新方法,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街机关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广泛宣传创建学习型街道的意义和优势,摸清教育资源的种类及受学对象情况,充分挖掘志愿者单位和个人资源,为创建学习型街道充实师资力量;经常深入到社区居民家中,摸清他们的爱好和需求,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和不同的兴趣爱好,采取家庭学堂、培训班等授课形式,开设了书画、编织、烹饪、摄影、剪报等课程,不断拓宽教育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早先成立的南市街红楼梦研究学会是全国首个街道级的红学组织,依托社区开展了红楼知识竞赛,编撰出版了《兴安红话》、《津沽红楼》、《南市街红楼梦研究学会十年志》、《红楼佚貂本事》等刊物,被文化部及全国红学专家誉为经久不衰的民间红学,在应邀在全国红楼梦学术研究会上介绍红学会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成果。红学研究泰斗周汝昌先生曾为南市街红楼梦研究学会赋诗一首:“锦绣年华十八春,南市街上百花新,津门景色皆称胜,恰似红楼最动人”。目前,红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13岁,其中16人还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
南市街在创建活动中注重宏扬特色社区文化,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确立了“用活动教育人、用文化凝聚人、用艺术陶冶人”的主导思想,树立高目标,选准新特色,达到新水平。该街新文化花园社区充分利用居民中艺术家多、知名人士多的优势,将艺术家请进社区授课,开展联谊活动,艺术家们也都以志愿者的身份默默地服务于社区,涌现出一批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品牌团队。福厚西里社区活跃着一支由6位退休老年居民共同创办的“夕霞社”,6年来已编辑出版“福厚之声”刊物60多期,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解国家政策、知晓街道和社区工作的信息平台。
为赋予学习型街道创建活动更多内涵,南市街抓住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三结合”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在楼门设立“一长五员”,即在楼长带领下,设立文化宣传员、生活服务员、卫生管理员、治安调解员、未成年人辅导员,先后开展了“迎国庆,我为祖国送祝福”、“讲文明、树新风”、“我是小小志愿者”、“小鬼当家”、“ 我当一天社区主任”等系列主题活动。
目前,南市街已建立社区市民总校1个,社区市民分校7个,学习型团队80个,有专家学者20人,专兼职教师100余人,社区志愿者2904人,形成了较为完善、规范的创建学习型街道工作体系及师资队伍,全街各社区已全部建成了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加之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先后建立了楼门文化展览馆、南市小剧场、南市书画苑、南市食品街会馆等文化活动场所,为街道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辖区单位也能够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全方位地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第二南开中学设立了专供社区教育使用的办公室及教室,社会办学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室和机房也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世茂博尊健身俱乐部为居民提供健身活动场地和器材,并安排专业教练指导健身方法和技巧。通过有效整合辖区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了南市街创建学习型街道的内容和形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