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贴地飞行”的京沪高铁在天津“拐”了一道弯。除经停天津南站外,每天将有9列高铁从天津西站始发,在南站交会后一路向南。
这一“弯”,弯出了一片新城区:红桥区借力西站交通枢纽改扩建工程,被列入天津发展“一主两副”规划中城市副中心之一,同时,借助西站的升级改造,将彻底改变红桥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型公建落后、经济载体缺乏、城市功能欠缺的不足,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加快土地开发速度。
这一“弯”,也弯出了一片新天地:新西站建成后,京沪高速铁路由津沪联络线从西端引入天津西站,9列高铁将从这里始发;京津城际客运专线由京津城际联络线从东端引入天津西站,津秦客运专线由天津站到天津西站地下直径线由东端引入天津西站;地铁1号线、4号线、6号线将在这里集结,并与长途客运站、两个公交首末站衔接——历经百年的天津西站将成为本市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交通枢纽,可满足铁路、公交、地铁、出租、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零换乘”;河北大街高架立交建成通车,方便车辆进入西站;全长3公里的复兴大桥,将跨越铁路、子牙河,形成打通红桥区南北的纵干线,与建设中的光荣道合力构成红桥区的纵横两条主干道。西站的升级改造,将打通红桥区乃至整个北部城区的交通动脉,彻底改变红桥区道路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局面,成为本市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这一“弯”,也弯出了一方百姓的新生活:西站的升级改造,使5万余户15万人将告别低矮的危陋平房,搬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区。
京沪高铁之于西站,西站之于红桥区,是机遇,也是压力。从筹建初期提出简单改造一个老车站到建设一个集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从一个老站区的改扩建,到立足西站,带动天津西北部整体发展的城市副中心,其城市载体功能的大幅提升及将由此产生的巨大辐射力,无不彰显了决策者的睿智与胆识,无不体现了决策者提升中心城区、改造老城区的正确抉择。“这个机遇是‘抢’来的,也是‘拼’出来的。”望着已经正式启用的新西站,区委书记赵建国这样感慨。
围绕西站交通枢纽改扩建项目,为了实现“后来居上、又好又美”的发展蓝图,红桥区确定了“十二五”期间“一极、两区、三廊”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重点发展现代商务、商贸流通、都市科技等五大主导产业。其中“一极”即西站城市副中心;“两区”即三岔河口商贸经济区和光荣道都市型产业园区两个产业功能集聚区;“三廊”即北运河、子牙河、南运河三条生态经济走廊。同时,按照西站地区的整体规划,未来西站地区将建成五大功能区:核心商务板块、休闲商务板块、枢纽商业板块、科教生活板块和创意生活板块。正是西站城市副中心科学、完备、超前的规划,为西站改扩建项目顺利实施,“打”赢了漂亮的一仗。
从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老西站站房改造设想到23万平方米的新西站站房落成,从1平方公里的新站区到10平方公里的西站城市副中心,这是西站,也是红桥区迎来的历史性变化、跨越式发展。红桥区坚持以“迁”促“拆”,创新招法,一方面率先推行拆迁安置项目自求平衡的创新方案,按照就地平衡原则,合理规划,通过出让土地的收入,平衡建设开发的投入,加快配套公建的建设,改善了双环地区群众的居住和生活质量。同时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互利双赢、走市场化运作,拆迁安置和保障房建设统筹运作的合作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和苑新城的开发建设。几年来,相继开工建设了河怡花园、河通花园、畅景家园、益春里、碧春里、和苑新城等14片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项目,总面积达220多万平方米。在西站交通枢纽及市政配套工程拆迁安置工程中,累计完成拆迁6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和公建单位1.5万户。
以西站改扩建为契机,红桥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精品化的发展方向,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建设,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三河五岸生态宜居城区。通过连续3年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区内89%的主次干道得到了提升改造,完成了近千栋建筑的立面整修和72个居民社区的综合整治,绿化覆盖率提高了5.9个百分点,西沽公园、北洋园、竹园等一批精品园林景观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一个清新亮丽、和谐宜居的文化生态城区已经初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西站交通枢纽及其29个配套项目的建设,加快了红桥商业载体、路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而交通的零换乘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商业商务活动的活跃,也为红桥整体城市形象提升和商业商贸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后来居上,又好又美”。百年西站,古老红桥,正在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