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即将完成“十一五”的历史使命,跨入“十二五”时期新的征程。
回眸“十一五”,我们既可以用“极不平凡”、“充满挑战”、“艰苦卓绝”等字眼来形容;更要用“成就斐然”、“大变巨变”、“最好时期”等词汇来赞美。5年来,和平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区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和平区作为天津城市核心区的优势地位。对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并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平区在“十一五”期间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本版今起开辟“辉煌十一五”专栏,集中报道5年来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绩、特色亮点工作和为“十一五”建功立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集中宣传活动,掀起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及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的高潮,激发全区干部群众热爱和平、建设和平的热情,形成“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满怀必胜信心,在“十二五”时期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十一五”时期是和平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区委确定的“抢抓新机遇、抢占制高点”的总体要求和“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带领全区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奋进,真抓实干,抢占产业垂直分工的高端,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增长势头强劲,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坚持“好中求快、以快制胜”,增长势头强劲,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2010年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2.4%,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区级财政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24%,是“十五”末的3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2010年实现260亿元,年均增长20.4%,是“十五”末的2.5倍。
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额预计“十一五”时期累计达到11.7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6.8倍。
国内招商引资到位额预计“十一五”时期累计达到2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十一五”时期累计达到450亿元,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在建项目规模和投资总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五年来,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攀升,预计2010年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彰显高端引领效应
五年来,全区经济工作坚定不移地把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向高端产业要后劲作为主要思路,强化发展高端服务业,努力实现有限空间极限发展,初步形成了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10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预计达到450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从“十五”末的82.26%提升到2010年的90%。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和平区用占全市1/12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8的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总量和质量位居全市前列。服务业对全区财政贡献率逐年提升,2010年预计实现税收占全区企业留区税收的90%左右,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结构得以巩固。
五年来,全区服务业发展彰显高端引领效应,在大力发展“十一五”确定的商业餐饮、金融、旅游、房地产、商务等八个重点行业的基础上,围绕“金融和平”城区定位,形成了以高质金融、高端商务、高档商业和高新科技“四高产业”为主导的差异化、创新型、内涵式的高端服务型经济结构。
“四高产业”呈现总量大、增长快、贡献高、辐射强的发展态势。预计“四高产业”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总量的比重达到75%以上,彰显高端引领效应。其中,高质金融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总量的比重达到18%以上,成为全区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高端商务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总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贡献率居各行业的首位;高档商业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总量的比重达到14%以上,服务能级显著提升;高新科技实现生产总值占全区总量的比重为20%,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优势突出,发展迅速。
项目建设明显加快 集聚集群格局凸显
五年来,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控制发展商品住宅,适度发展商业设施,大力发展商务楼宇,保护开发风貌建筑”的城市建设思路,在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6-8”总体功能布局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构筑“金三角”服务业高地,着力选择具有基础优势和潜力优势的南京路、金融城、和平路-滨江道、五大道等重点功能区,有规划、有目标地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强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预计累计开工项目总建筑规模达837万平方米、竣工项目总建筑规模达421万平方米,带动了全区产业布局的整体优化和提升。随着君隆广场、天津中心、津汇广场二期等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以及和记黄埔、现代城B区写字楼的开工建设,南京路商务商贸经济带已成为集聚总部企业,汇集现代商务的主导功能区,成为天津现代服务业的标志区。
随着津湾广场(一期)、信达广场的建成以及金融城规划的加快实施和津门、津塔、五大院等一批高端金融、商务、商贸项目的建设,金融商务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展示了城市主中心引领全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形象和魅力。
随着和平路-滨江道-南京路“两横一纵”中心商业区的改造完成,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调整充实商业业态,提升友谊新天地、伊势丹、海信广场等一批大型卖场的品质,加快推动恒隆广场、天河城的建设,使和平路-滨江道中心商业区升级为全市高端时尚消费的引领区和发布区。
加大对五大道风貌区特有文脉优势和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是“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建设总部经济基地的重要抓手。五年来,五大道风貌区规划在先、有序实施,目前已汇集了以特色风貌建筑——小洋楼为载体的17家以上总部企业和集团公司,文化休闲、特色餐饮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成为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驻守地。
“十一五”期间的项目建设、产业集群、空间优化取得质的突破,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内涵发展潜能,为打造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五年来,全区经济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提升产业能级作为突破口,主导产业在攀升高端引领地位上迈出了坚定步伐,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总量增加,能级提升。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银行、期货、证券、基金等现代金融业企业入驻。目前,全区拥有各类金融企业300余家,拥有各级银行近200家,其中外资银行19家,占全市外资银行总数的74%。特别是韩国企业银行、日本爱和谊财产保险公司、外换银行三家外资金融机构中国总部正式开业,使天津成为全国第四个拥有外资银行总部的城市。2009年引进入驻信达大厦的一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期货公司之一,也是目前天津唯一具有股指期货开户资格的法人机构。今年上半年交易额达到7483亿元。
楼宇经济加快发展,总量、载体、能级、效益位居市内六区第一位。目前,区内楼宇总量达到79座,建筑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比“十五”末分别增长了75.6%和320%以上;入驻企业达4966家,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57%,其中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及分支机构以及国内500强企业总部及地区总部68家。楼宇经济效益突出,税收超亿元楼宇实现零的突破,预计2010年税收超千万楼宇达到20多座,亿元楼宇达到10座。楼宇经济加快发展,推动了全区现代服务业能级的整体提升。
作为全市最繁华商业主中心的和平区,“十一五”期间以调整商业布局、强力引进高档业态为主线,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近500个,形成了以海信广场、津湾广场(一期)、津门、津塔和伊势丹为引领的高档商业消费圈,聚集了人气,拉动了消费,增添了中心商业区的繁荣和繁华。
全市首家5A级科技服务载体——和平创新大厦的建成,百度公司等一批优质科技企业的引进,15项列入国家和市级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地”,开创了科技兴区的新局面,为全区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潜能。
坚持优质服务理念 打造环境生产力
五年来,区委、区政府更加注重改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出台了加快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商务、创新科技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完善了包括政策制定、宣传实施和兑现奖励等多方面的管理服务机制,增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金融业、总部企业、高端楼宇、现代商务及科技创意等产业中的优质领军企业给予了重点扶持,助推了产业优化。
坚持不懈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资改造了全区道路通行能力,供电、供水、停车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了小白楼、大沽路、西安道等大型停车楼,新增停车位1600余个;同时抓紧规划建设金街、渤海大楼等一批新的大型停车场,可新增泊位近2000个,繁华区停车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以企业为本,亲商重商,积极倡导的“100-1=0”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在政策环境、办事效率、服务企业、执法检查等方面持续优化。全力推动行政审批大提速。联办通报、全程领办等机制大力完善,网上受理平台建设加强,办事流程进一步简化;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创新了以“一窗接件、一人领办、一次性告知、一机双屏、一表填报、一单办结”等“六个一”为主要特色的“中介全程领办”新模式。
“十一五”期间,和平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得益于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区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保障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民计民生的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