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静海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工业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倍增计划”,推进全县工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指标均可超额完成。
——工业总量持续增长,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工业企业总数4300家,比“十五”末纯增70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0家,比“十五”末纯增151家;工业总产值118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7倍和2.7倍,年均增幅分别为22.2%和3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8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十一五”期间,工业系统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加强对传统产品和支柱产业的改造,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产品档次,共完成技改项目779个,累计技改投资118.3亿元;深入贯彻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结合静海实际,相继关闭和淘汰“两高一低”和“五小企业”等落后产能企业200余家,为引进新项目好项目腾出了空间;积极扶持汽车配件、健身器具、食品药品、再生资源等新兴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水平。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3.8%,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指标。
——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主导地位日益突出。2010年,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装备制造、轻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以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等五大支柱产业预计实现产值1148.6亿元,增加值142.7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的97.3%和89.2%。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以大邱庄为代表的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生产基地,以县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和以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为代表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基地。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投资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了项目建设和工业投入的新突破,推进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共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65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61.63亿元,为全县工业持续稳定发展蓄足了后劲。
——园区开发建设提速,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建成的“两区六园”,规划占地345平方公里,为工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突出产业特色等措施,已形成子牙第七类固废和废旧家电、县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大邱庄优质钢材及金属制品、唐官屯加工物流、静海镇粮油食品、蔡公庄乐器、双塘高档五金制品、中旺金属铸造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预计到2010年底,“两区六园”入园企业达到1277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009.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27.2亿元,税收达到18.3亿元,从业人数达11万人。“两区六园”已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结构优化调整的良好平台。
——自主创新成果明显,发展软实力明显增强。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累计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累计有20个工业项目被列入天津市年度工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有5个项目被列为市中小局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有10种产品被市经委和信息化委认定为新产品;“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产品累计新增国家驰名商标3个、新增天津市名牌产品11个、新增天津市著名商标13个;“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系统各类人员培训4.5余万人、申报各类专业技术职称500人;圆满完成全县工业网站管理维护、软件产业行业管理和产业统计工作。
五年奋斗,铸就辉煌。如今,静海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预计2010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1.6%提升到67.8%,工业税收占全县税收比例超过70%,为全面提升静海综合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十一五”期间,集聚的资本、项目、人才、载体和创新成果等发展资源和以政策、服务、人文、开放、生态等要素为主的良好投资环境,为实现工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工业系统正在按照“站在新起点、再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扎实推进“倍增计划”,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鼓足干劲,奋发图强,加快推进静海工业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