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中山路上,您会看到一座高耸的深灰色牌坊,匾额上吴鼎昌书写的“造币总厂”四个朱红大字格外醒目,这里就是清末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造币厂。历经时代变迁,造币总厂昔日的风光早已荡然无存,只有牌坊上古朴的雕花和青砖默默记录着近代中山路的沧桑巨变。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造币总厂旧址的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地区域及周边的环境品质,有关部门已经对造币总厂旧址进行了保护规划设计,未来将对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使之成为中山路上的一处新景点。
今生
旧址残破部分建筑状况不佳
造币总厂旧址现存厂址占地面积17835.7平方米,共有单体文物11处,其中包括三个较完整的四合院、西式办公楼1座、拱券门楼1座。
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旧址现状较为残破,部分历史建筑维护不力,质量较差。2003年被国家相关部门鉴定为危房,列入河北区中宇里平房片改造区。拱券门楼等单体文物虽经整治,但其历史真实性未能有效保留,而且拱券门楼处于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内。旧址上虽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但其使用功能公共性较弱,公众也缺乏了解。旧址内环境较差,缺乏必要的公共活动场地,部分风格不适宜的建筑、临建建筑和设施对整体风貌造成不良影响。
前世
曾是清末最大最先进造币中心
据了解,造币总厂旧址建于1905年,位于现在的河北区中山路159号院,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创建和发展,在我国金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见证了近代天津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发展,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清末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币中心,由这里首铸继而推广至全国各地的钱币、纪念币近50种。吴鼎昌曾为其题写匾额,梁启超则亲自审定“造币厂报告书”。
造币总厂旧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在《中国文物地图集天津分册》中,并在2007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佳不可移动文物”,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造币总厂旧址可以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成为特殊的旅游景观,带动城市旅游收益的增加,和周围环境品质的改善。
未来
修旧如旧增加居住培训等功能
本市有关部门根据对造币总厂旧址现状和风貌特征的分析,将遵循“原地复建、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并将对旧址进行测绘,绘制成电子文档与现状照片一同留档。
按照规划,将对造币总厂旧址现存的11处单体文物采取部分文物基本原地复建的方式进行保护,包括拱券门楼、西式办公楼、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涵盖了旧址全部建筑类型及风貌特征。根据测绘及现场照片提供的充足材料,复原重建造币总厂旧址重要的古建筑,使其以完整的形象重现历史风采。未来,旧址内建筑功能将主要包括居住、干部文化培训等。“修旧如旧”的造币总厂旧址将成为百年老街中山路上又一重要景点。
历经沧桑 几度易名
近百年来,造币总厂经历了沧桑巨变,曾几度易名。1903年3月,户部奏派军机大臣徐世昌及陈壁、张允言等在天津勘定地势,筹设户部造币总厂。1905年春,造币总厂竣工,最初定名为“铸造银钱总局”,占地面积31916平方米,引进美国、日本、德国等最新的机器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精良、技术最先进的造币厂,也是全国货币制造的中心。1907年,“铸造银钱总局”改名为“户部造币总厂”。户部易名为度支部后,造币总厂亦改名为“度支部造币总厂”。1912年,度支部造币总厂与度支部造币津厂(原北洋银元局)合并,更名为“中国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1914年,时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兼造币总厂监督吴鼎昌为该厂题写“造币总厂”四字匾额,1940年,造币总厂停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