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丽区军粮城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近年来因大推力火箭、长城汽车等一系列大项目进驻而引起人们的关注。2003年以来,全镇77.4平方公里土地有40余平方公里相继被空港物流加工区泰达西区征用。从历史重镇到经济前沿,军粮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对于全街近万名被征地农民而言,这种变化更加现实而具象,地被征了,生计怎么解决?生活有没有保障?
一、政府主导 与大项目结成就业联盟
泰达西区扩大使军粮城的镇域缩小了近25平方公里,涉及全街16个村,其中4个村需要整体撤村,共3000户8500人。
“我们用了28天,让80%还迁农民搬进了和顺园新小区。但是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军粮城街就业工作负责人钱志刚一句话道出就业现状之艰。军粮城提供的信息显示,由于大项目入驻,4个村原有32家企业不得不面临迁址,有1418名农民因此失去工作。而另一方面,大项目也创造出一批数量可观的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空港物流加工区、泰达西区等共提供岗位800个,主要涉及保洁、保绿、保安等服务类,叉车、电焊、吊车等操作类岗位。
“让农民自己找工作,很多人并不‘摸门儿’。”钱志刚说,大企业的很多岗位对工作标准要求较高,没有政府的引导,农民自主择业面临着困难。为了让更多农民顺利就业,军粮城紧紧依托大项目、以政府为主导,为广大农民搭建就业平台,在街劳动服务中心增设了双向服务窗口,在还迁小区建立了街劳动保障服务分中心,形成了区、街、村(居)三级管理的就业服务体系。对劳动力资源建立了各类管理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为使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业,街主要领导亲自与驻区大企业协调,形成了“一联盟、二对接、三同时”的工作机制。街主管领导多次与泰达西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军粮城工业园区主要企业联系、洽谈岗位,现在已经与45家企业建立了就业联盟关系,企业承诺对外招聘时优先考虑当地失地农民,联盟企业目前累计提供岗位1600个。
永兴村村民李善强是一名司索指挥,他去年5月参加由街办事处举办的定岗定向培训,和他一起培训的还有25名村民,培训后直接上岗,现在为天铁提供天车设备指挥服务。工友们向记者反映,多年没有工作的他现在每天干劲十足,看得出来,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如果没有政府牵线搭桥,说不定还在家里待业呢。”李善强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收入1800元,每天都是乐呵呵的。
二、自主安置 与大项目切分服务蛋糕
“我30岁,以前当过会计,您看这的工作我适合吗?”在熙熙攘攘的招聘会现场,杨台村的杨广惠试探着问。“什么学历啊?”“中专,学的是会计。”“如果让你干其他工种,你有兴趣吗?”“没问题,我学东西快。”“好,你等通知吧。”
一来一去,一问一答。没过几天,杨广惠接到通知,参加了由街办事处组织的岗前专业技能培训,现在已成为一名企业的办事员。
在军粮城,组织举办招聘会已成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常态,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就举办12场大型招聘会,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640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通过各种渠道,总共安置就业人数1538人。
“通过招聘会,53%的农民能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但是仍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钱志刚分析,这一群体主要是因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有残疾、家庭负担过重等多种因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他们对于工作的需求程度往往比别人更强。为了让所有有就业意愿的求职者实现就业,军粮城街采取自主安置就业的方式,在还迁小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为更好地方便村民就业,成立了两个公益性公司,由公司出面与大企业洽谈岗位对接,动员其开展服务外包,为其承担保洁、保安、保绿等基础性服务。
“这两个公司已经提供了198个公益性岗位,很多就业困难的村民不再受大公司门槛的限制,也能就近有工作了。”钱志刚告诉记者,今后“政府主导、自我开发、自我安置”将成为该镇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方式,虽然公司刚刚起步,却受到了服务对象和农民的双重欢迎,一方面让企业省心省力,另一方面使就业困难的农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由于良好的合作,一些企业主动找到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举办岗前技能培训。通过与空港、泰达西区企业联系,与天津华亨世缘安装有限公司、天辅机电设备安装公司、滨力通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对接岗位,按照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三、打包出租 为大项目员工开展生活配套
与和顺园一路之隔,是长城汽车的建设工地,这个大项目将于明年部分投产,全部达产后将有职工2万名,其中70%是蓝领。
2至3年内一下子增加数万人,住宿问题怎么解决?
“对于企业来说,这的确是个大问题,而对我们来说,这又是个大市场。”钱志刚告诉记者,作为对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除了按规定每户农民分到相应面积的楼房以外,政府还向每位被征地农民免费提供15平方米的经营性用房。目前和顺园已有总面积12.6万平方米、2816套小户型基本建设完毕。
据了解,目前泰达西区内共有两家蓝领公寓,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而企业自建蓝领公寓又不太现实,因此为之提供周到的生活配套服务迫在眉睫。
军粮城正是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计划在先行试验的基础上力争将和顺园各户的经营性用房整体“打包”,出租给企业员工,规模化地保障农民租金收入。
“为什么不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民自己出租?”面对记者的提问,孙合明告诉记者,整体出租不仅为农户和承租者减少了很多麻烦,有利于公寓的管理,对于农民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比一家一户出租更加稳定的租金,企业也希望能有一个集中、规范的生活配套基地。
军粮城一村王宝恒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家里3口人,可分到45平方米的经营性用房。他曾经担心有些人为了尽快把房子租出去,故意压低价格,但是有了街办事处整体出租的计划后,他不再担心了,“不二价”使他家的租金收入有了切实的保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