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静海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尤其是近三年均以年增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末全县新增设施农业占地面积4.54万亩,现有设施总面积7.04万亩。在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经济效益及合作组织建设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涌现出一批能种善管的拔尖人才,为全县“十二五”农业经济进一步上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设施农业发展概况。当前全县有基本菜田10.5万亩,季节性菜田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8.9万亩,复种指数为1.8。截至2010年底设施农业占地面积是7.04万亩。其中,大棚1.94万亩、简易温室3.0万亩、日光温室1.15万亩,中小棚0.95万亩,主要分布在全县15个乡镇100余个自然村。瓜菜食用菌等品种类型80余个,蔬菜年总产达到80.5万吨,产值实现了32.2亿元。在设施建设中按照部市级行业标准已建成设施农业标准蔬菜生产基地5个,即台头万亩设施西瓜生产基地;王口西岳庄千亩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独流李家湾子千亩设施标准园蔬菜生产基地;良王庄王家院千亩设施甜瓜生产基地;陈官屯西钓台千亩设施优质菜种植基地。以上五个基地全部为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产品也均已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多数产品正在申请商标认证。产品经部市级多次抽样检测合格率为100%。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不断得以壮大,几年来全县已发展瓜类、蔬菜、食用菌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65个,参加人数325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佳绿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超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盛福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国良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全县瓜菜产销的骨干企业,在现今农业经济发展中他们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也在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探讨和摸索新的发展途径。
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动力度。县政府成立了静海县设施农业种植业建设领导小组。将设施农业建设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靠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引领设施农业基地的发展,促进全面升级。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建设的有关单位及相关乡镇政府领导为成员的领导组织。工作中加强组织、领导协调、严格监督,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制度,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工作措施,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由县政府聘请京津两地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的相关专业的专家,为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咨询。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分村包片深入到基地指导生产,各产业基地与有关技术单位建立依托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技术依托机制,发挥科技引领支撑示范园发展的作用。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招商融资力度,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激发企业和农户投资愿望,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形成强有力的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撑。4、实行产业化经营。按照“政府扶持、示范引领、农民主体、龙头带动、科技支撑、产业聚集”的原则进行经营运作,实行“合作组织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项目核心区以及产前、产后配套项目建设由合作组织为运作主体,推广“四统一分”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即“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生产资料、统一安全质量管理、分户生产”,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产前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产中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资料供给,产后为农户提供产品销售服务。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农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5、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根据产业布局、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农产品生产和物流的发展状况,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搭建示范园农产品销售平台:一是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完善其服务设施和功能,鼓励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建立产销合作机制。二是积极发展蔬菜产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优化供应链体系。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提高经营主体开拓市场的能力。三是鼓励产销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产品营销;鼓励龙头组织与国内著名流通企业进行产销合作,拓展市场销售空间。
设施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农民增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台头镇农民郝建种植设施西瓜98亩,年获纯利35万元,不仅盖起了新房、购置了汽车,家里生活也是越过越红火。静海镇高楼村农民卢宝明种植45亩设施农业,年利在30万元以上,农忙过后,他每年都要像城里人一样到全国各地旅游一段,并在山东威海购置了休闲别墅。设施农业的发展,凝聚了民心,聚集了民力,富裕了农民。
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十一五”前全县设施农业水平相对滞后,温室类型以简易型为主体,早春茬和秋冬茬以种植常规叶菜为主,经济效益低劳动强度大,自2007年我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来,通过开拓思路大胆引进外地的先进技术,不仅普遍提高了静海设施农业的档次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设施类型上寿光半地下式日光节能温室发展迅速现已达0.95万亩以上,双拱架日光节能温室、钢体结构日光节能温室、砖体复合材料日光节能温室等多种类型得以推广示范,智能温室也在静海县得以利用;在生产技术方面生物技术和物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利用,黄板诱蚜、二氧化碳施肥、配方施肥技术及标准化栽培技术在蔬菜生产中对增产增效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育方面设施农业的发展促使了广大技术人员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广大群众中也涌现出了很多的能工巧匠,李家湾子村民闫富民自己投资做茄子嫁接、搞菜瓜品种对比,积极探讨高效茬口搭配技术;十里堡村杨广发广拓思路几番去河北学习设施温室立体栽培技术引进葡萄新品种,为全村寻求高效种植方式。总之,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振兴静海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