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菜十亩田,一亩花十亩菜。”
种什么划算,农民心里有杆秤。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农民张义建投入6万元,建设了一亩高标准大棚,种植三茬蔬菜,年底一算账,收入24000元,相当于10亩粮田,传统农业与设施农业收入之比相差了10倍。
1:10。实实在在的效益比,还有政府支持,设施农业有潜力,有前途。农民们不再瞻前顾后。于是,在尊重农民意愿、政府引导支持的基础上,两年间,全区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22万亩,增效4.5亿元。
设施农业得到了农民的认可,让决策者坚定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于是,大寺凯润食用菌基地、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张家窝蝴蝶兰基地、中北雷庄花卉基地、精武观赏鱼养殖繁育基地等一批高标准设施农业园区在加快建设。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必然要求,是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西青区现有耕地面积22.3万亩,其中粮田面积7.7万亩、菜田面积7.5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7.1万亩。虽然农业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仅占3%,但农业在维持农民生计、保障城乡生活必需品供给、缓冲化解社会危机等方面是名副其实的基础产业、稳定产业和生计产业。
西青区委书记王宝弟说,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在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结合区位特点及传统农业生产空间逐年减少的现实条件,把建设集高效化和集约化生产为一体的设施化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化生产。
2007年8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西青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设施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支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
“农民是发展设施农业的主体,违背农民意愿,即使政策再优厚,农民也不会买账。”西青区副区长董景川说。为此,西青区采取“典型引路、政策支持、整体推进”的方式,一方面,培育先进典型,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对比和技术信息的宣传,营造发展设施农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的热情。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20多个种植大户到山东等地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引导、服务等工作,使农民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发展设施农业的行列中来。截至目前,从事设施化农业的农民达到2.6万人,占全区务农劳动力的85%。
目前,全区累计投入5亿多元,以蔬菜和花卉为主的种植设施面积达7.5万亩,以肉鸡、奶牛、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设施面积达4260亩,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改良温室及以畜禽养殖为主的设施农业已超过全区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成为支撑全区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辛口镇第六埠村主任郝祥宝告诉记者,现在,全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近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6000余亩,年产各类蔬菜超过4000万公斤。4500人中80%的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达到了人均一个棚,每位菜农年收入超万元。
抓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制定和完善设施农业发展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设施农业发展。
在设施农业建设中,西青区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统筹谋划设施农业发展布局,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坚决避免建设布局的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抓布局规划。区级有关部门结合全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确定了全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西北部以辛口镇和杨柳青镇为主,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部以张家窝镇和中北镇为主,发展设施化花卉产业;东南部以南河镇、大寺镇和王稳庄镇为主,发展设施化水产养殖和生态循环设施农业。
抓基础设施规划。有关部门和街镇对辛口镇当城、水高庄、第六埠三个村的9000亩蔬菜基地和张家窝镇2000亩花卉基地的基础设施分别进行了统一规划,重点建设渠、水、田、林、路、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高标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搭建良好的载体和平台。
抓重点项目规划。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设施农业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2008年以来,在建设实施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大寺镇凯润食用菌生产基地、张家窝镇2000亩北方蝴蝶兰花卉生产基地等全区农业重大项目前,均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高水平的规划,做到了没有规划不建设、设计不好不动工,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高起步和超前性。
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总面积5万亩,计划总投资11亿元,2012年建成达产后可新增农业增加值4.6亿元,并提供约5000个就业岗位。为保障园区建设的高起步、高水平,区政府出资100万元,聘请中国农科院和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联合对该园区进行了整体规划,确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业休闲观光区、加工物流产业区和子牙河亲水观光带、中亭河生态林观光带“五区、两带”的总体布局。随后,又投资500多万元,聘请深圳市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对水高庄核心区进行了详细规划,形成了“一轴、一环、五片区”的设计蓝图。截至目前,完成投资2.5亿元,建成智能温室2万平方米,日光温室3000亩、1200栋,基本完成了水高庄核心区农业风情园五色祥云广场、五谷丰登门等24个节点的主体工程和一批生产、观光设施的基础配套工程建设。
抓服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推进设施农业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以良好环境保障设施农业发展。
以政策扶持为引擎,激发集聚设施农业发展动力。为进一步调动乡镇、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区委、区政府在认真落实国家、市各项支农扶农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西青区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扶持意见》,并拟定了5个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财政引导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扶持设施农业。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普通温室、水泥柱简易棚室,在享受市级财政专项补助的同时,按实际建筑面积分别给予每亩15000元、2100元和1200元的补助;对发展食用菌、特种水产等设施化生产,凡符合条件的,按照新建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20元;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果好的重大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此外,部分有条件的村集体也制定了扶持措施,鼓励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化生产,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着力构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环境,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由政府或村集体负责组织调整地块、统一规划,并投资建设水渠、林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打造配套齐全的设施农业园区。在生产设施方面,除根据建设标准发放补贴资金外,部分村还由村集体投资建设农业棚室,再将设施租赁给农民进行生产,从而减轻了农民的投资压力。中北镇雷庄村出资建设占地1500亩的高标准花卉基地,以年租金每亩2万元的价格面向社会招租,进行花卉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建成的380亩全部招租。在生产服务方面,积极做好农膜、种苗等生产资料的供给,聘请专家为农民讲课,直接将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在销售服务方面,兴建了当城蔬菜批发市场、中北花卉市场等集散中心,组建了13家农产品销售公司,拓宽了设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建立了1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设施农业产业链。组建了6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第六埠村5个协会、合作社吸纳农民650户,蔬菜覆盖面积6000亩,每年通过协会下达订单,销售量达400多万公斤,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
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而且吸引了天津开发区恒益保健品有限公司、天津市洪蕴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济宁汇友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大生泰保鲜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到西青投资设施农业。
抓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以先进技术支撑设施农业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完善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档次,提高设施农业建设水平。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进了天津洋裕生物公司、辽宁朝阳蔬菜研究所等多家农业科技企业到该区设立实验基地,直接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实现了共同发展;实施产学研结合,实现“借智发展”,借助中国农科院、天津农学院的技术力量,建成了水高庄设施农业核心区等高档次设施农业项目,引进了蔬菜无土栽培、树式栽培、微灌等最前端的农业新技术;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大寺镇润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福建、上海等地的农业科研单位签订了双孢菇菌种工厂化制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转让合同,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凯润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的208栋双孢菇生产车间,通过采用立体多层种植,使单个棚室1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能够产生850平方米的有效使用面积,成倍扩大了生产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单产面积效益达到40元/平方米。
目前,全区每个设施农业园区均有技术单位和院校作依托,技术顾问作指导,试验和推广了津研系列黄瓜、朝研系列辣椒、朝研系列西红柿、津引8号马铃薯种薯、大西洋马铃薯种薯等蔬菜新品种100多个,生物防虫、微型种薯繁殖等10多项新技术。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名特优新产品,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高天利韭菜、精武猪肉等多个农产品被评为市级名牌产品。北京奥运会期间,马铃薯、番茄、微型黄瓜等12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10个蝴蝶兰花卉品种成为专供农产品,提高了西青农产品的美誉度,每逢春节,高附加值的礼品菜供不应求。
抓项目,壮大设施农业建设规模,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以良好收益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实施规划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设施农业项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是西青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的重要途径。通过重点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全区农业设施的改造升级,壮大了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西青区将设施农业作为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统筹实施,建成了第六埠农业精品园等一批高标准农业设施化园区。打造重点龙头项目,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成为观光旅游农业的一大亮点,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收入800多万元,并辐射带动了周边中北花卉市场的发展。张家窝津西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已完成投资1.25亿元,建成智能温室2.2万平方米、日光温室8万平方米,2万平方米的花卉大厅正在建设中。目前,已销售蝴蝶兰成花100万株,种苗300万株,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启动实施了东淀5万亩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第六埠脱毒马铃薯生产基地、大寺镇凯润食用菌生产基地、张家窝镇2000亩北方蝴蝶兰花卉生产基地等重大设施农业项目,对全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抓创新,规划和建设一批新型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娱乐设施和景点,加快与服务业的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发展设施农业中,西青利用区位优势和设施农业建设的成果,积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等农业形态,使农业功能向保护生态、打造环境,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休闲、娱乐的多方面需求拓展。
针对市民吃新鲜蔬菜、体验田园乐趣的需求,第六埠村创新发展,开办了“开心菜园”承租业务。一些农户将设施生产空间分成小块,转租给生活条件较好、喜欢体验农家生活、有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城市居民,市民每年花2000元在农民的大棚里租2分地,想吃什么给菜农下“菜单”,菜农依照市民“菜单”种植,并负责承担种菜的所有生产费用和管理,周末或节假日,市民可举家携友随时到菜园,与农民一起播种、栽植、管理、采摘,在收获中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
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菜农张义虎把6亩大棚全部租给了城里人。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分地一年的租金2000元,6亩地就是6万元,除去种子、肥料等农资外,一年稳赚5万元。随行的辛口镇党委书记陶卫民告诉记者,现在,第六埠村经营“开心菜园”的农民有近百户,律师、医生、公务员、公司白领等300多户城里人成为菜园的“临时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