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园区招商网
园区
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 招商信息 » 正文

渤海增殖放流生态市场双赢

2010-09-21 15:27    发布者:冯盛    浏览:884
渤海增殖放流生态市场双赢

  自今年9月1日起渤海休渔开捕以来,汉沽、塘沽570多条渔船船船丰收,其中中国对虾、梭子蟹等已经开始形成了鱼汛。日前,市水产局渔政环保处负责人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汉沽、塘沽捕虾渔船单船平均产量在160公斤,一些高产船竟达到250公斤以上;中国对虾个体增大,每公斤达到12头左右;梭子蟹捕捞渔船单船日产量超过15公斤。2009年本市中国对虾的捕捞量超过500吨,产值近9000万元,渔民单船收入20万元至35万元之间。今年捕捞产量和效益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0%以上。目前,人工增殖捕捞的中国对虾、皮皮虾、梭子蟹等已经开始上市,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等综合影响,渤海近海渔业资源迅速下降,包括中国对虾在内的许多种渤海名产几乎绝迹。为此,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02年到2010年,本市共向渤海开展人工增殖放流35亿多尾(粒)的中国对虾、梭子蟹等十多种水产苗种。放流回捕率高达1.6%,渔民年直接收益近1亿元。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渤海近海生态效益也逐步显现。据统计,目前本市近海海域水生生物品种总量超过了100种,秋刀鱼等消失了几十年的渤海特产开始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跟已经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比,目前渤海人工增殖力度还远远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增殖种类也较单一。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人工增殖部门还几乎只靠水产部门一家,100多家占海部门绝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自觉加入增殖放流中来。市水产专家李文抗指出,由于部分占海企业近海施工和抛撒淤泥,使部分近海滩涂水域固定的自然水生苗种繁育场遭到破坏,急需通过人工增殖来弥补。按照国家规定的谁占海谁补偿的原则,有关占海企业应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水生苗种来补偿企业占海所造成的生态损害。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除了临港工业区和天津港等极少数企业外,相当一部分占海企业并没有行动。这需要渔政部门加强管理协调,更需要有关企业自觉加入。另外一个问题是渤海三省一市人工增殖放流还缺少统一的安排,各自为战,沟通很少,都愿意放流能回游到自家门口的苗种,而不能回游的苗种一般都不愿意投放。渤海增殖放流要想取得更好的生态和市场效益,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0 顶一下
标签:
如果您要进行评论信息,请先 登录 或者 快速注册 。
评论总数:0

网友评论

电话:
022-58691068
地址:
津南区段外环线东侧
网址:
电话咨询
400-168-6016

客服咨询

  • 注册公司选址
  • 土地厂房咨询
  • 融资贴息扶持
  • 其他投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