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
日前,农业部正式发布2009年四季度本市蔬菜质量抽检报告:本地31个蔬菜生产基地的蔬菜合格率100%,市场上销售的蔬菜检测合格率98%左右,绝大部分是山东、河北等周边地区进津的蔬菜。在本市几大农贸批发市场上,这些外地蔬菜和本地绿色无公害蔬菜混杂销售,价格没有明显差异。不少本地菜农反映:和外地普通蔬菜比较起来,自己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亏本了。
据介绍,目前本市85万亩蔬菜已经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对土壤、大气、肥料严格把关;农药方面更是严格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所有这些都确保了本市地产蔬菜质优,但生产成本也在加大。武清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专家介绍,采用绿色无公害技术种植的蔬菜成本要比种植一般蔬菜每亩多投入300元左右。另外在接受相关质量检测和其它方面也增加了生产成本。水果、粮食、水产品和肉、蛋、奶情况也是如此。
据了解,影响优质农产品不能优质优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农贸市场尤其是超市没有实现农产品准入制度,各个不同品质等级的农产品混杂在一起,比拼的是价格低而不是论谁的质量好,致使农产品销售市场出现劣币驱走良币现象。除缺乏快速检测设备是一个重要原因,也与优质蔬菜等农产品没有明显的外标志,宣传力度也不够有关。
专家指出,优质农产品要想优质优价首先要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外地运输的果、菜、粮、肉、蛋、奶等进入本市市场应该提供相应的无公害检测合格的质量报告,没有此检测合格报告的要禁止进入本市农贸市场。另外,就是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要和一般农产品划定不同的销售区域,严格区分,让市民看清楚。再有就是要在居住小区、繁华街道等地建立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店,有关部门要在工商管理、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