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市农业局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3.15”农资打假活动。在部分区县记者发现:明明是当地生产的肥料,却标注香港品牌;明明是国内生产的植物增长剂,却标注美国加州研发。一位农民说,店老板总向我们推荐这些所谓的洋品牌,说是进口的品质好,因为不懂,我们去年买了一些,用后却发现上当了。市农业局法规处宋家明处长介绍,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知识,给农资打假带来很大困难,农业科技下乡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近年来,有关部门举行了多次科技下乡宣传,但农民科技知识仍然缺乏。特别是农资供应企业,对所销售农资商品,未给农民提供任何技术咨询。农民购买时,受经营者片面宣传的误导,不注意查验商品的包装、说明书、用途、生产使用期限等事项,更缺乏事前向农技人员咨询的习惯。去年本市发生的多起农资假冒案件,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缺乏相关常识造成的。
目前,农民维权意识较差,维权举证难。绝大多数农民购买农资商品时,没有索取票证习惯,或者索取了票证保存上不规范、有缺失。许多农民买到假劣农资商品后怕麻烦,不投诉而自行“解决”;有的投诉不及时,致使维权工作难以开展。去年,本市农业执法部门受理群众投诉287起,立案34件,未立案的绝大部分是农民没有票证导致无法维权。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农资经营者只考虑经济效益,进货时不把好质量关;有的经营者自己都不知道经营的是假劣农资商品,更何谈在销售过程中向农民传授正确的使用方法。向农民普及相关农业科技知识,刻不容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