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西区残联获悉,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县)培育活动总结暨经验交流大会上,河西区被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残联联合命名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平台开展残疾人康复的一项工作。多年来,河西区在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展社区康复这项普惠残疾人的“民心工程”。2005年,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共同启动第一批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之后,河西区就将创建全国示范区工作列入重点。不仅将这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而且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的惠民政策。同时,围绕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采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社会化工作机制,以机构康复为指导,社区康复为基础,家庭康复为依托,不断拓展康复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使康复服务以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之势,真正扎根社区,进入家庭。
河西区共有残疾人4.06万人。在国家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的创建过程中,该区建立了区、街、居三级康复组织网络,还不断完善康复机构建设,着力改善服务环境,提高康复质量。期间,区残疾人福利基金接到社会各类捐助280余万元。全区各级党政机关、驻区单位和街道、社区以捐赠、入户走访、结成帮扶对子等多种形式共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近两万人次,捐赠款物共计630余万元。2007年,区政府整合了全区卫生医疗机构资源,分别与河西骨科医院、麦格眼科医院等单位组建了5个技术指导中心。五大技术指导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拥有专业的康复医生队伍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实现了治疗、指导、康复训练一体化模式。
在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中,河西区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残疾人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满足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有效的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除了每年对残疾人需求进行调查以外,全区各街道和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档案,提供了个性化的康复服务。2009年,在全区进行逐户筛查的基础上,为5000余户残疾人提供了康复药帖,全区残疾人的受益面达到40%。为了让各类残疾人享受到全方位的康复医疗救治,河西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扶助政策。为解决精残人吃药难问题,从2004年开始,区残联先后与天津安定、麦格等医院合作,为符合救助标准的残疾人发放了医药救助卡和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
此外,河西区在大力开展“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活动中,积极探索个性化、职业化、科学化的新模式,创建社区康复的长效运行机制。全区以天塔街宾水西里社区、下瓦房街台北路社区为试点,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行个性化服务。针对重度残疾老人的养老和康复医疗问题,河西区积极探索居家康复服务新模式,采取“政府埋单居家助残康复”的方式,由街道与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为残疾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帮助查体、发放药品等,有效的满足了残疾人的家庭医疗康复服务,使广大残疾人充分感受到了来自政府与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