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儿,宝坻区郝各庄镇农民孙瑞江带着农机补贴申请材料赶到镇政府综合服务中心,径直到农办窗口递交材料,在休息区等候十几分钟就办好了手续。
孙瑞江一边点钱一边告诉记者,在以前这可能需要10多天来回跑好几次,如今到镇政府办事像赶集一样方便。要是图省心,还可以交到设在村里的便民服务站,由驻村干部代办,主动权完全在自个儿。
这种转变,来自宝坻区“一站三中心”乡镇街工作模式的改革实践。
“一站三中心”,简单说就是乡镇街整合内设机构,打破科室站所界限,在政府所在地集中设立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和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将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相关部门全部纳入集中,并将服务向下延伸,在村居设立综合服务站。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创新,提高了效率,融洽了关系,架起了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极大促进了镇村的和谐稳定。
创新一变 七站八所变一门通办
“七站八所”分散办公,一个科室分几间办公室,不知进哪个门,找哪个人,有时办一件事要跑好几次,不是找到了人没带相关材料,就是带了材料找不到人……过去,百姓普遍反映到乡镇街政府“人难找,事难办”,群众意见很大。
宝坻区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去年起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乡镇街推行“一站三中心”工作模式改革,将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经济建设、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等行政业务分别集中到乡镇街政府、办事处所在地的三个中心大厅办公,与区里有关部门职能对接,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统一建立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公开公示、责任追究等制度,老百姓只要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口,交给一个人,就能办一揽子事,再也不用因为不懂政策、找不到办事的人犯难。并逐步推行网络办公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和项目,细化内容,提高效率。
记者在郝各庄镇看到,在中心办公大厅,群众可以随时通过公示栏、“明白纸”或触摸电脑屏了解办事流程、承诺时限,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选择办理相关业务。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对一般事项直接办理,特殊事项承诺办理,上报事项负责办理,退办事项明确答复,而具体业务会由接办的首问负责人全程办理,搭建起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马家店镇烧角村村民王某几年前大女儿出嫁往婆家迁户口,往镇里跑了好几趟才办成。去年,小女儿结婚又要迁户口,问明白手续后,到镇里的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一次性办好。
创新二变 求人办事变硬气交办
“以前最怕到镇里盖章、办手续啥的,求人办事,托人搭人情,还不一定能办成。”郝各庄镇农民孙瑞江告诉记者,“现在好了,在中心办公大厅,可以理直气壮地把事情交给干部办理,而且还有时限,不仅办事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和效率也有了很大改观。”
记者在大厅观察到,只要有群众来到窗口,工作人员都会立刻起立耐心询问办事事项,尽管村民还不适应这样的“礼遇”,显得有些意外和不安,但是仍透露出满意的表情。
郝各庄镇党委书记高万通告诉记者,集中办公将过去不透明“暗室”变成了监管得力的“明厅”。分散办公时,对干部在不在岗、干没干事、效率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态度差、刁难百姓、推诿扯皮等问题难以有效监督,还会滋生吃拿卡要等丑恶现象,老百姓事难办、干部形象差。
集中办公后,开门办公、阳光办事,不仅干部互相监督,带班领导还在现场或者通过电子眼实时监控每个窗口的动态,谁干得好、谁误了事,一目了然,有效约束了干部行为,最大限度避免了审批靠人情、办事靠关系等不正之风,增加了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的意识,真正形成了“干部作风好不好、服务窗口见分晓”良好局面,从源头上避免了因办事难产生积怨和不稳定因素。
以前,干部“躲”在自己的屋里,很少钻研业务,如今大家比拼进步,许多人从过去的一岗不精成长为一专多能。据统计,两年多来,该镇“三个中心”共接待群众办事3000余次,接受政策、法律法规、农科知识等咨询2030次,代办证照60余件,协调解决生产生活问题86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8.5%。
“三个中心”不仅是“便民中心”,而且是“干部教育中心”、“民意收集中心”。郝各庄镇党委副书记刘营告诉记者,集中办公变“衙门”为“集市”,转变了工作作风,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同时,收集到的民意民情还可以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参考依据。
创新三变 走读干部变驻村帮办
过去乡镇街干部全部在机关办公,虽有包片包村的分工,但多是有事才下村,平时走马观花,被村民戏称为“走读干部”。由于干部力量配置上,机关和村居明显“头重脚轻”,面对基层矛盾纠纷,往往鞭长莫及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容易造成矛盾激化和信访升级。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和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在“三个中心”的基础上,宝坻区又将服务向村和居委会下延一级,在24个乡镇街的700多个村居设立综合服务站,配备了电脑、复印机、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并实施乡镇街干部驻村指导工作制度,除了必须留驻“三个中心”的重要岗位,其他机关干部每天全部下村和村居干部共同坐班,直接面向群众,代办“三个中心”各项业务,实行全天候在岗咨询。同时制定出台相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评先选优、晋升提拔挂钩,堵死“走读干部”的后路。
马家店镇大兰各庄村村民王东生想打车进城把孩子的独生子女证以及房产证变更等手续办了,担心一天办不完,还托人预订了一家小旅店。驻村干部知道情况后,立即赶到他家中,要齐了证件材料,全程帮他代办了这些手续。
区里“大排查”,不如村里“天天查”。综合服务站离群众最近,离矛盾纠纷也最近,很大程度上担当起了基层的信访办和综治职能。驻村干部定期走访排查,超前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充当“说和人”,避免小问题酿成大矛盾,年入户率不低于总户数80%是道“硬杠杠”。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街。
去年初,大白庄镇朱家窝村征地补偿分配方案制订过程中,少数群众对分配方案不理解,认为是村干部故意针对他们,向服务站反映后,工作人员多方走访听取群众意见,严格按照“六步决策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并及时将财务公开,获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一场即将升级的矛盾在萌芽状态得到了妥善解决。
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区24个乡镇街的700多个综合服务站累计接待群众4.3万人次,解答咨询2.4万件,发现和整改隐患737件,解决求助问题4.2万件,调解纠纷4000余件。到区信访量同比下降28.5%,村(居)到乡镇街上访下降38.8%,一般性矛盾纠纷在乡镇街和村(居)的调处成功率均在90%以上,成为指导村居发展、服务群众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主阵地。
网友评论